|
1744795028878.png (46.59 KB, 下載次數: 0)
下載附件
2025-4-16 17:18 上傳
夜幕低垂,關節卻如遭受萬箭穿心,痛入骨髓,讓人痛不欲生?生活中,關節頻繁腫脹不適,仿佛在默默抗議?若您曾經歷這些,需提高警惕,痛風這位“潛行刺客”可能已悄然逼近。2025年4月20日是全球第九個“世界痛風日”,又稱“全民關注痛風日”,為滿足公眾對痛風相關知識的需求,奉節縣中醫院風濕疼痛科開展“2025年世界痛風日——走出誤區·回歸科學”義診活動,提高公眾對痛風認識,并糾正一些常見誤解,讓我們共同走出誤區,科學認識痛風及防治痛風,遠離疼痛,全面守護您的關節健康!
微信圖片_20250416171738.jpg (53.71 KB, 下載次數: 0)
下載附件
2025-4-16 17:18 上傳
義診時間:4月18日(星期五)下午16:00-19:00
義診地點:濱河公園兒童游樂場入口處
義診對象:1.痛風患者及高尿酸血癥高危人群(如肥胖、長期飲酒、有家族史者);
2.普通市民(尤其是中老年群體)。
義診內容:現場普及痛風知識;健康體檢、咨詢、處方用藥、測血糖、測血壓;免費體驗推拿、針灸、艾灸、耳穴壓豆等中醫特色適宜技術。
科普知識 什么是痛風?
痛風,本質上是體內尿酸“失控”。尿酸在關節處搗亂,沉淀成小結晶,劇痛就會找上門,讓人苦不堪言。
一、痛風的癥狀
(一)急性發作期:常在夜間或清晨突襲,疼痛如刀割、撕裂,幾小時內達到頂峰,約70%首次發作在第一跖趾關節,也會累及踝、膝等關節。關節紅腫、皮溫升高,輕輕一碰就疼得受不了,連被單覆蓋都難以忍受,活動完全受限。部分患者還會伴有低熱、乏力、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,容易被誤診為感染。高嘌呤飲食、受涼、外傷等都可能誘發。
(二)間歇期:急性發作緩解后,關節癥狀消失,患者能正常活動。但未經治療的話,間歇期從數月到數年不等,還會隨著病情發展越來越短。
(三)慢性期:關節周圍、肌腱、皮下組織等部位會出現白色或黃色、質地堅硬的痛風石,破潰后會排出白色尿酸鹽結晶,不僅會侵蝕骨與軟骨,導致關節畸形、功能障礙,比如手指變形、無法握拳。疼痛從單關節擴散到多關節,發作更頻繁,間歇期也會有關節僵硬、隱痛或活動受限。腎臟也會受牽連,出現尿酸性腎結石,引發腰痛、血尿、腎絞痛,嚴重的會阻塞尿路;還可能發展成慢性腎病,出現夜尿增多、蛋白尿、水腫,甚至腎衰竭。
二、痛風快速止痛小妙招
(一)急性期止痛方法
1.抬高患肢:痛風急性發作時盡量讓疼痛部位高于心臟水平(如平躺時墊高腿部),幫助血液回流,減少局部充血和水腫,減輕疼痛和腫脹。
2.局部冷敷: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疼痛關節,每次15-20分鐘,每日2-3次,冷敷可減輕炎癥和腫脹,但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和熱敷(熱敷會加重炎癥)。
3.藥物干預:(1)非甾體抗炎藥:如布洛芬、塞來昔布、雙氯芬酸、依考昔等,可快速緩解疼痛和炎癥(需遵醫囑,避免長期使用)。(2)秋水仙堿:痛風特效藥,發病24小時內服用效果最佳,但可能引起腹瀉等副作用。(3)糖皮質激素:適用于無法耐受前兩類藥物的患者,需嚴格在醫生指導下使用。
(二)輔助緩解措施
1.嚴格飲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食物:如動物內臟、紅肉、海鮮、濃肉湯、酒精(尤其是啤酒)。增加水分攝入:每天飲水2000-3000ml,促進尿酸排泄,減少體內尿酸堆積。低脂低糖飲食:肥胖和高血糖可能加劇尿酸代謝異常。
2.減少關節活動急性期避免行走、負重和劇烈運動,防止關節損傷加重。
(三)調整生活習慣
保持規律作息,避免熬夜。控制體重,BMI盡量維持在18.5-23.9。戒煙,減少咖啡和含糖飲料的攝入。
(四)長期管理建議
定期監測尿酸水平:痛風患者應將尿酸控制在300-360umol/l以下,減少結晶沉積風險。規范降尿酸治療:急性癥狀緩解后,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降尿酸藥,避免自行停藥。警惕并發癥:長期高尿酸可能引起腎結石、心血管疾病等,建議每年檢查腎功、血糖、血脂。
來源:縣中醫院
|
|